养花之家-家庭养花知识大全与技巧

牛蒡子在我国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名称

时间:2022-08-08 17:07编辑:花花来源:养花之家当前位置:主页 > 花与文化 >

牛蒡的名称始见于南北朝时期陶弘景(456-536)的《名医别录》。牛蒡的植株高可达1至2米,叶片呈心脏形,长宽均有40 至 50 厘米。人们以“牛”喻指其枝叶粗壮,以“蒡”喻指其在野外丛生,特地取名为“牛蒡”。由于古时“牛”和“芊”同音;“蒡”和“蘑”“莠”相通,所以还得到芊蒡、牛藤和牛劳的别称。现在台湾地区还称其为“吴帽”“吴”在方言中有大的含义,借以喻指其叶大如帽。

牛蒡子在我国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名称

牛蒡的肉质根呈长圆柱形,外皮粗糙,有香气。我国采食其根的记录不迟于唐代。韩鄂的《四时纂要》说:“八月已后即取根食。”孟诜的《食疗本草》也说:“根作脯,食之良。”“脯”音“府”,这句话是说:用牛蒡的根做成的干制加工品很好吃。到了明初,朱的《救荒本草》记载:以牛蒡的根可作蔬食,所以它又叫作牛菜。该书还描述了野生牛蒡肉质根的形态:长尺余,粗如拇指,其色灰黪。“黪”音餐,指的是浅黑色。由此看来,当时国产牛蒡的肉质根直径不过2厘米,长度也只有30至40厘米。大约在五代时期牛蒡传到日本,其后经过长期选育,最终变成了日本境内的一种重要根菜。1937年以后以肉质根供食的新品种牛蒡又回归中国。现在新型的根用牛蒡,其长度已达60至100厘米,直径也增至3至4厘米。牛蒡的肉质根营养丰富,且有补肾、润肤,以及强筋骨、益气力等药用功效。剥除表皮、浸水脱涩后,可炖、煮、炸、炒,或烹汤,或蘸酱食用。食用牛蒡对中风,以及感冒、咳嗽等症状也具有一定的辅助医疗作用。此外,牛蒡的嫩茎叶也是西餐中的上佳原料,凉拌、烹炒或做汤均可应用。由于其肉质根的外观很像长萝卜,而皮色暗黑,国人又俗称其为黑萝卜或黑根。有人还以其嗜好食用国家--日本的标识东洋命名,或称其为东洋萝卜。

牛蒡原为野生植物,遍布田间村落,由于它们经常傍着菜农生长,因而获得“蒡翁菜”和“茅翁菜”等异称。其种子为瘦果,呈纺锤形,人称“牛蒡子”,或用大力暗喻“牛”,而誉称其为“大力子”,简称“牛子”。由于它能治疗咽喉肿痛等病症,古人以“牵牛谢药”的礼俗为依据命名,还给牛蒡留下了“便牵牛”的称呼。

牛蒡果实的总苞呈球形,苞片上长有刺钩,所以极易附着在其他物品之上。鉴于它外观怪异,又获得诸如“恶实”“蝙蝠刺”或“夜叉头”等贬称。由于牛蒡的果实长有棘刺,老鼠一旦沾上就难以摆脱,所以民间又给它起了“鼠粘草”“鼠粘”或“鼠见愁”等俗称。

相关文章:

花与文化本月排行

花与文化精选